近日,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济南市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40条(2024版)》,从稳岗扩岗、基层就业、创业扶持、人才吸引、技能提升、就业服务六大方面,对有关政策整合集成优化形成“新40条”。
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等设立不少于1万个见习岗位
稳岗扩岗方面,“新40条”延续了小微企业新招用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奖补、高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补贴、职业介绍补贴、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降费率政策等。其中,小微企业新招用毕业年度和择业期内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且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4个月以上的,按照“由企业随工资发放,据实向市、区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经办机构)申领”的方式,每人一次性发放2000元。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1年,执行期限至2024年12月31日。
基层就业方面涉及“三支一扶”计划、青年见习计划、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其中,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政府投资项目、科研项目设立不少于1 万个见习岗位,吸纳择业期内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参加见习,按规定支付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补助(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并为其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吸纳毕业生就业见习的基地,按规定给予就业见习补贴。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见习基地参加见习,或者到企事业单位参加项目研究的,视为基层工作经历,自报到之日起计算。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的2/3,补贴期限最长2年。
高校毕业生可申请不超过30万元个人创业担保贷款
创业扶持方面包括创业税费减免政策、小微企业一次性创业补贴、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等11条政策。其中,2023年1月1日至2027年12月31日,脱贫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对象)、持《就业创业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毕业年度内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的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自办理个体工商户登记当月起,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2.4万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当年实际应缴纳的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可申请个人创业担保贷款,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3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3年;对符合个人创业担保贷款条件的借款人合伙创业的,按照每个创办企业借款人最多不超过(含)3名合伙人,最高不超过符合条件的个人创业担保贷款额度上限之和的110%。创业担保贷款利率上限为LPR + 50BPs,其中LPR为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贷款实际利率50%的财政贴息。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申请的20万元及以下的创业担保贷款,市级及以上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或信用社区(乡村)推荐的优质大学生创业项目,原则上取消反担保。
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可申请最高400万元的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创业担保贷款利率上限为LPR+50BPs。对符合条件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部门给予贷款实际利率50%的财政贴息。
来济求职应届毕业生每人每年可免费入驻2次青年驿站
人才吸引方面包括优秀大学生奖励政策、大学生体验济南优惠政策、青年创客支持政策、人才住房保障等14条政策。其中,大学生体验济南优惠政策为“新40条”新增,全国在校大学生线上申请审核通过后,可于30日内享受免费公交地铁出行、免费游览部分公园景区服务。在校大学生入驻青年驿站享受8折优惠,外地来济求职应届毕业生每人每年可申请免费入驻2次青年驿站,每次最长7天。在校大学生经预约申请通过后,可免费在市属国有剧场观看相关演出。
支持区县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知名公司等,建设创新楼宇、创业街区、众创空间,为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提供低成本或免费创业工位。对新备案的国家级众创空间,根据绩效评价结果,给予80万元-100万元建设经费资助。对新备案的市级众创空间,评价期末绩效评价为优秀的,给予40万元-50万元建设经费资助。建立创客导师队伍,为创客人才(团队)提供创业策划、技术指导、市场分析、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服务。
技能提升方面涉及加强就业指导、一次性培训补贴、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其中,对未就业高校毕业生择业期内在我市行政区域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培训机构参加短期就业技能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含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并与在济企业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给予最高3000元每人的一次性培训补贴。
就业服务方面包括就业招聘服务、就业困难帮扶、离校未就业实名制服务、维护就业权益。其中,进一步升级完善济南市产业人才供需对接服务平台和常态化互动式招引平台,进一步加大“济南人才就业·云聘e码通”小程序推广使用力度,助力高校毕业生求职与企业招聘精准对接,实现“云上招聘不停歇、就业服务不打烊”。进一步完善升级“海右”人才就业数智平台,搭建企业需求信息库、人才供给库,推进供需智能匹配。